黄令仪: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黄令仪: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作者:脱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2/9 19:03:28
选择字号:
黄令仪: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 编者按:黄令仪(1936-2023),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是我国微电子领域元老级专家,更是中国集成电路事业一路曲折向前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上,没有找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她发誓:“即使有一天匍匐在地,我也要为祖国洗刷掉这个耻辱。”2001年,已经退休的黄令仪加入龙芯研发团队,从“龙芯1号”到“龙芯3号”,一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她带领团队,披星戴月,突破创新,用一颗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国芯”。在科研攻关的同时,黄令仪坚持教书育人,今年9月10日,第39个教师节,黄令仪被评为2023年“最美教师”特别致敬人物。

  •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与世长辞。“黄老师这一生,只为一颗跳动的‘中国芯’。”这是人们怀念她的话语。12月8日,是黄令仪先生诞辰87周年纪念日。一年将近岁月深,在这个怀念的季节,谨以此文表达纪念、寄托哀思。让我们传承精神,牢记使命,躬耕教坛,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不久前刚刚离开我们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2023年7月1日,国科大校长周琪在国科大毕业典礼致辞中和学子们分享黄令仪的事迹时,不禁泪流满面。

那时,黄老已离开人世近3个月,她的名字和故事似乎刚刚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作为我国微电子领域的元老级“开山者”,黄令仪似乎不算“太成功”。

半个多世纪里,她坚守科研及教学一线,共事的同事、教出的学生很多都已位列院士名单,她的身份却依旧停驻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退休教师。

黄令仪在龙芯办公室

退休前,她全心沉浸半导体事业,急国家之所急,从跟随“东方红一号”翱翔太空的“156组件计算机”,到突破层层技术封锁的“013大型通用计算机”项目,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夜晚,牵动的是一颗始终为祖国“悬着的心”。

退休后,她响应打造“中国芯”号召,回归一线继续带领团队加入龙芯实验室,锻造“龙芯1号”“龙芯2号”……当她期盼着“自己的第三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要做点什么”时,已然透支的身体开始渐渐使她力不从心……

“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黄令仪的泪,总为祖国而流,喜忧之间,有心痛,有幸福,有无助,唯独没有自己。

童年之时,战火纷乱,黄令仪和兄弟姐妹随着父母离家逃难。许多次生死一线之际,日军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落下炸弹,她们东躲西藏,无处容身。有一次,黄令仪亲眼目睹敌机炸死了两个正在防空洞口的无辜同胞,她却无能为力。

年少时的黄令仪

那一刻,她流着泪,在心中发誓:“要读好书,发展科技,让祖国人民不再被外敌欺辱。”

凭着这股心气,黄令仪在1954年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的是当时人们眼中少有女性就读的电机及电器专业。

黄令仪(前排左一)和兄弟姐妹合影

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黄令仪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她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进修学习。

机会亦是一个选择岔路口,黄令仪在自己和国家之间很自然地做出选择——进修结束时毅然放弃留在清华任教的机会,回到母校创立了半导体实验室。

黄令仪参加工作时自勉

黄令仪没有放弃心中所牵,耳畔听到的,始终是祖国需要的声音。

“当从收音机里听到卫星上传回地球的《东方红》乐曲时,我们整个团队都哭了。”泪水有时也是甜的,黄令仪愿意将那段为微型计算机的研发而不舍昼夜地奋斗的日子称作“激情燃烧的日子”。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再度调整,黄令仪临危受命,带领芯片研究团队开始科学研究,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

为了把握住一天中宝贵的24小时、保证“两弹一星”的研发不受影响,黄令仪将团队成员分为3组,每天三班倒,而她作为组长每天却至少有14个小时在实验室度过。

从零开始、突破口在哪、能否成功,一切皆是未知。研究团队艰难攻关、仅1年就成功制造出半导体三极管,组装得到空间计算机——“156组件计算机”,并将其用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比起千万次的失败和苦痛,在“听到”成果遨游太空的那一刻,是甘甜和值得,是为国从未停下的步履。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不只周琪院士,许许多多人听到她这句话都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

黄令仪正是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之所以会说出这样泣血的一句话,源自亲身经历对内心的刺痛,那一年独自一人在异国,她的泪水再次决堤。

1989年,黄令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派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芯片展览会,成千上万的展位,无数的芯片产品,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却不见中国产品。之后一周的时间里,黄令仪再无看展的心情,一直在展位上寻找哪怕一件中国生产的芯片,却一无所获。

回望一穷二白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团队还能够生产出自己的微型计算机,还能够在四方技术封锁下将人造卫星送上宇宙。而在如今,经济在发展,却找不到一块中国独立生产的高精芯片……

当天的日记中,黄老沉痛不已地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

回国后痛定思痛,黄令仪一头扎进集成电路的研究中,下决心重拾国内因行业调整而停滞已久的芯片研究。

黄令仪加入龙芯团队后

“你只会干活,不会说话”

在黄令仪眼中,没有什么是说不得的,也没有什么是需要说出来的。

建立版图、时序库,研究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生成时钟树,进行全局规划……归国之后的黄令仪争分夺秒地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终于在2000年,她带着国产芯片参加德国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并摘得银奖。这次她的笔下写的是:“十年耻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还。”

兴奋之余,黄令仪定下心来,仔细一想:真正用上的芯片在哪里?

一时间,设计芯片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涌上心头,黄令仪把这个过程比作“老人爬山”:用战战兢兢的双腿爬上了一个山峰,仰头一看,又一座更高的山峰堵住了前进的路,一咬牙,又得顽强地一步一步地爬上那更高的山峰。

“可是令人痛心的是: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锁在抽屉中,得了奖,又怎样?它只是一张纸!”

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视察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时,黄令仪在座谈会上“直抒胸臆”,倾吐出了似乎“不合时宜”的肺腑之言:“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出来了,没有用!”

“好心同事曾说我:‘你只会干活,不会说话。’”其实黄令仪记忆深处,藏着许多“只会干活”的同僚,大家只想尽自己所能带着国家的需要,向前走。

“记得我们室有一个叫韩景春的同志,负责封装,既无资料更无经验,只有不断地摸索才能前进,在他试验用什么化学药品时,没有高级设备去分析,只靠舌头去尝,感到不对劲时,就跑到水龙头处马上用水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把研制出的组件硬是给封好了!”1976年黄令仪最后一次去看望这位默默无闻为祖国奉献一辈子的同事时,已经神志不清的他断断续续说的只言片语,没有一句,和他自己有关。

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准备出发,黄令仪带着她口中无数同事“只会干活”的共同精神,半个多世纪里,“轻伤不下火线”——

从20世纪50年代,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带领芯片研究团队以半年多的时间研发出了中国的半导体二极管;到60年代,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不舍昼夜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项目;再到70年代,与团队开始持续瞄准中国集成电路和芯片制造,无限接近于世界水平……

岁月不语,不管时局和环境如何更迭,打造一颗跳动“中国芯”的志向,从未在她心头消散。

2016年,龙芯同事给黄令仪庆祝80岁寿辰

后来很多人回忆起黄令仪,都会感慨,如果是第一次看见她,估计很难发现她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永远一身粗布衣、一条花裤子,随身的一个包都用了许多年。

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自然会有“亏欠”,几十年的一线奋斗生涯里,家中里里外外的打点都拜托给了丈夫,短暂回家的日子,她的心似乎也没有完全“回家”。

能让人看出她的不凡的,唯有那双无论何时都坚定无比的眼睛。

黄令仪写给丈夫的话

在黄令仪和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的战斗机和北斗卫星都用上了“中国心脏”,交通、国防、民生各个领域得以蓬勃发展。

她想用自己的脚步代替话语告诉大家,挣扎向前总有无限可能,潜心耕耘,其他的交给时间评说——

正如2007年的一天,黄令仪似乎才第一次和自己近半个世纪前耕耘的“成果”相遇:那天在计算所一楼历史长廊展示栏旁,她激动到颤抖,“突然一幅图片在我面前出现,令我惊呆了!这就是‘156组件计算机’!从来没有看到过啊!”

仅仅是图片一角的注释里藏着多少无言的青春与热血:156组件(集成电路)计算机,是在1966年8月自行研制出的空间计算机。

她总习惯带头往前走

和黄老共事过的学生,都忘不了老太太那“拼命”的精神头。

她的硕士生杨献回忆起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跟随黄老攻关“龙芯2号”寄存器堆的物理设计和验证工作的情景:“她当时已是60多岁高龄,但依然不辞辛劳每天晚上10点半下班,我们这些研究生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也都是11点才走。为了‘龙芯2号’,她可谓拼了老命,忙起来时常常睡在办公室沙发上,甚至连周末都不回家,让我们这些实习生们又惊叹又佩服。”

杨献记得,最紧张的一次是,第二天马上就要流片了,版图还存在drc的错误,黄老师不顾自己年纪,通宵熬夜也要处理完问题,“但她却心疼我们这些新来的实习生,就叫我们分三波轮班。”

1999年,黄令仪(前排正中间)和家人在一起

她总是习惯带头往前走,不敢,也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

“作为老前辈,在年轻人面前一点架子都没有。”一起奋战“龙芯1号”的那些加班夜晚,黄令仪还和胡伟武等同事们分享早期她和吴德馨一起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做芯片工艺实验的趣事:“那会儿晚上也是老加班,早上起来大家就互相问,昨晚你蒸了多少锅,你煮了多少锅?就像卖早点的一样。芯片的光刻和刻蚀都是化学作用,确实是又蒸又煮的。”

“‘龙芯’研制那几年,学生们每天都能看到黄老师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黄老师一心实现芯片国产化,对待工作极致认真,对每一个任务项都要详细讨论、仔细检查才算过关……”在联培研究生蒋见花的回忆中,黄令仪就是这样无声地感染、教育着自己的学生,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在黄令仪的参与下,“龙芯2号”成功流片,整个师生研发团队激动难耐,集体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们紧紧攥着手、眼中闪着激动的泪水。

2004年,黄令仪(右一)与胡伟武(右三)及龙芯课题组成员,在龙芯2c芯片设计运行成功后到天安门看升旗

黄令仪总是提醒同事和学生们注意规律作息和身体健康,而自己却没有。2004年,完成“龙芯2号”研制后,黄令仪深知自己的身体不足以完全支持后续的研发任务,在整理上交全部资料后她申请了退休。然而,她始终放心不下“中国芯”的研制,休养了几个月后就再次回到龙芯团队开展研究。

连续多年、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中国芯”研制之中,黄令仪已经满头白发、身体透支。但是,年过古稀的她依然坚守在研发一线、攻坚克难。大家劝她将一些基础的工作交给年轻人、只进行校对与指导,她总是摆摆手,又继续忙碌。

2016年,80岁的黄令仪在工作

近年来,小小的芯片,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弦。

2009年,首款“龙芯3号”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芯”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系列芯片的设计与性能在龙芯研发团队的努力下得到不断提升、取得新突破。就在今年11月28日,2023龙芯产品发布暨用户大会在京召开,现场发布新一代通用处理器龙芯3a6000、打印机主控芯片龙芯2p0500成果,并对外公布龙芯处理器核ip及龙芯自主指令系统架构授权计划。

这背后绵延不断的,是一代代年轻的“芯片人”在黄令仪先生精神的指引下,于中国芯片事业“匍匐前进”的道路上坚定初心、不忘使命,奋力前行。

 “龙芯3号”

 2023年12月8日,是黄令仪先生诞辰87周年的日子。

“芯片人”和所有关心“中国芯”的人,会努力记住她奋斗岁月中的每一处细节,那是薪尽火传的力量之源。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文中图片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提供)

 

 
yabo亚博88的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脑植入物有助于严重头部损伤恢复 深海锰结核区沉积物微生物代谢适应机制
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发布 植物在周末的“生产力”更高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