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舆论期待更多高校打开校门—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舆论期待更多高校打开校门—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作者:岳怀让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17 13:58:07
选择字号:
北大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引关注,舆论期待更多高校打开校门

 

随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有关进出北大校门的文章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话题近几日再度称为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

根据李植在知乎发表的文章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来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而在出校时,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栏出校。

根据李植在文章中的说法,北大校园出入要查证件始于2008年。在此之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他在文章中认为,“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

据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提供的信息介绍,李植目前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副教授,并担任流体力学学科点副主任。李植的本硕博都在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就读,1999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历任讲师、副教授(2001年8月)。

李植的研究领域为流体力学,水波动力学,环境热力学。在教学方面,李植担任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流体力学”和研究生的必修课“高等流体力学”、选修课“高等热力学”的主讲教师,是力学系教学委员成员,负责流体力学学科点的教学工作。他还担任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的编辑。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自今年7月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陆续打开大门,近4年后首次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其中,北京大学等高校没有明确规定对外开放截止日期,而清华大学等高校则明确了固定的校园对外开放参观时间段。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北京大学等高校“打开校门”主要是指开放参观通道。

例如,根据北大此前发布的公告明确,2023年7月8日,北京大学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一般情况下,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及双休日期间,开放校园参观。每日可预约时段为:09:00-11:00、14:00-16:00,且需于当日19:00前离校。个人和团队预约均实行限额管理。参观校园可提前7日通过“参观北大”微信小程序或扫描微信小程序码进行实名预约。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预约团体入校,可提前与北大招生办、院系或保卫部(pkuvisit@pku.edu.cn)沟通,按流程办理。

对此,澎湃新闻此前曾致电清华保卫处和北大保卫部了解到,清华每天开放4000个预约名额,约满即止;北大保卫部未说明每天可预约名额,只表示以预约平台每日放号为准,约满即止。

与这些举措相伴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放预约的参观票“秒光”且出现“黄牛”兜售现象。《中国科学报》今年7月就曾刊文指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高校该不该设置围墙,以及大学该如何更好地开放?

文章透露,早在1993年,北京大学就推倒了南门外长达600米的围墙,建起2.5万平方米的商业街,由此成为国内最早拆围墙的高校,但几年后又因多种原因而“重建”。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好的大学没有围墙”,认为大学之“大”在于“有容乃大”。

对此,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孙文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好大学和有没有围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围墙本身没有错,也禁锢不了思想。如果把办好大学和围墙联系起来,本身就是悖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永谋则认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更能融入社会、更加包容,但并不意味着有围墙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中国主要的大学资源都是国家财政公共投入的,应该适当反馈社会,比如校园绿地、运动场所等可以与社会共享,这些并不是一堵围墙所能阻挡的。

“几乎所有设围墙的高校都认为,不设围墙容易引起安全隐患,学生安全难以保障。事实是,不设围墙固然风险更大,但还没到学生安全难以保障的程度。”刘永谋表示,既想没围墙又想要保障师生安全,这给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施策,比如出台一些弹性的校园开放政策。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专家学者中,有不少人认为高校设置围墙是有必要的,关键是要突破无形的墙,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大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表示,公办高校的资源属于全社会,理应向社会开放,让社会公众共享公共教育资源。但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办学,培养人才。校园开放的前提是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为此,高校是否向社会开放、怎么开放,应充分听取全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意见,作出科学、民主决策。

央视网在今年11月30日也关注了高校恢复向公众开放这一话题:为什么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怎样开放大学校园更合适?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娟教授表示,公立大学的校园是公共资产,是一种社会性资源。大学校园的开放是符合公共资源利用原则的,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开放大学校园应该注意教学科研秩序、校园安全和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做好校园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详副教授认为,现代大学的功能包含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社会服务本身就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开放大学校园一定是有序、科学地开放,应当在校园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同时也应以保障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秩序为前提条件。

《光明日报》在今年12月5日刊文《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认为,应当说,开放的大学校园,才能回归大学的本义。大学之大,就在于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打开校门,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扩大,也是抽象意义上的扩大:和城市融为一体,消除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放眼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是可以进入参观的,校园和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文章认为,一所大学适不适合开放,开放之后利弊如何,不仅是大学自己的事情,也和其所在城市有关。诸如治安问题、文明素养问题、资源的共享与挤兑问题,都需要大学所在城市管理部门协调解决,也需要市民的支持和配合。

《光明日报》文章指出,但无论如何,更加开放的高校是大势所趋,也应该蔚然成风。一些尚未真正打开大门的高校,不能停留在封闭管理的舒适区,这在本质上还是“不做就不会出错”的思维。为了更好的大学、更好的教育,期待更多高校回归“我家大门常打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yabo亚博88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脑植入物有助于严重头部损伤恢复 深海锰结核区沉积物微生物代谢适应机制
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发布 植物在周末的“生产力”更高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