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为何获青睐—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这份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为何获青睐—新闻—科学网-亚博电竞网站

 
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11 8:30:14
选择字号:
这份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为何获青睐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你们做成果转化行,办期刊,你们行吗?”2016年,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开始筹办一本国际期刊,在申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时,有评审提出这样的疑问。

日前,由苏州医工所和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创办的这份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bmef)通过scopus和esci内容遴选与审查委员会评审,正式被scopus和esci数据库收录。

bmef主编、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bmef刚创刊没几年,还没有获得影响因子,但我们80%的投稿都来自国外,从最开始的被质疑发展到在全球范围内小有名气。下一步,我们将邀请国内外编审和作者来苏州医工所聚一聚。”

“办期刊,你们行吗?”

从筹划到创刊,bmef经历了重重考验。

面对评委提出的 “办期刊,你们行吗”的质疑,唐玉国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一定能行。因为我们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办期刊就是最好的方式。”

“苏州医工所自2012年11月正式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外交流还不够活跃,没有交流就没有进一步合作,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让国内外同行深度交流的平台。”唐玉国道出了办期刊的初衷。

据介绍,苏州医工所的定位是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求也非常清晰。”唐玉国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年,我们在工程技术领域深耕的过程中,明显感到研究所需要营造更浓厚的学术氛围,我们希望被更多国内外同行知晓。”

2017年前后,唐玉国开始筹办一份期刊,他先后找到“老熟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张国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李兴德,这两位也是bmef的创刊主编。

“张国旗熟悉出版行业,促成了我们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合作;李兴德了解国外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向我们推荐了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6位编委。”唐玉国介绍,bmef第一届编委共有33人,在2020年5月召开的第一届编委一次会议上,有近20人参加了线上视频会议。

“bmef的发展目标是超越同类期刊,成为本领域的领头羊。”张国旗在创刊之初就给bmef设立了很高的起点。

“我们不仅要办一份期刊,还希望利用这个平台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一些事情。”李兴德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顶级期刊不多,每年在上面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仅百余篇,文章的数量和质量还可以进一步突破,这也是bmef要做的事情。

走过创刊的“阵痛期”

2019年3月,bmef的投审稿系统正式上线,开放投稿。然而,在近一年的时间里,bmef几乎没有收到投稿。

“最开始办刊确实挺难的。”唐玉国感叹道,“很感谢我们专业的编委,是他们向业内‘大牛’们推荐了bmef,并约到一些有分量的稿件,提升了bmef的知名度,作者也开始陆陆续续主动投稿。”

随之而来的疫情让刚成立不久的bmef编辑部迎来新的挑战。由于两位主编和多位编委都在国外,编辑部很难组织线下交流。

但疫情也给bmef提供了一个线上的创新交流平台。2020年12月,由bmef期刊编辑部承办的一场前沿研讨会以线下会议 在线直播的形式举办。唐玉国清楚地记得这场研讨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4000,观众包括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研究者和学生。

唐玉国没想到线上交流也可以如此激烈,讨论氛围丝毫不逊色于线下的学术会议,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研究人员可以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展示出来,获得更多潜在的产学研合作机会;bmef期刊编辑部不仅开发了新的服务类型,还有效整合期刊读者、作者,让更多人了解bmef。

提及办刊,李兴德希望把bmef办成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期刊。“我们不严格要求投稿文章在格式、形式、长度等方面做到统一,作者可以在bmef发6到7页的文章,也可以发1页的文章,只要内容可以说服编委。对于文章的类型和内容我们希望可以做到随时调整和增减,力求与时俱进。”

从最初没有投稿到如今稿源稳定,bmef已经顺利走过创刊“阵痛期”,编辑部上下正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bmef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预期目标有80%尚未实现”

虽然bmef逐渐步入发展的正轨,但在唐玉国看来,“当初创刊的预期目标有80%尚未实现,比如线下交流、文章数量、影响因子、编辑部规模等,都没有达到预期”。

李兴德向《中国科学报》透露,bmef很快将迎来首个影响因子,而且不会太低。“bmef现在已经获得一些同行的认可,我们小而精的编辑部做得挺好。”李兴德说,影响因子很重要,但把bmef平台搭建好更重要。

21世纪以来,随着成像技术、基因组学、系统医学以及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医学工程(bme)加速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技术,需要创建一种新的教育课程。

今年1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michael i. miller在bmef上发表观点文章,阐述了构建bme 2.0教育的几项原则。时隔半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教授naomi c. chesler和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教授gilda a. barabino,在bmef上发表了关于bme2.1的观点文章。

“这两篇文章恰到好处地形成呼应,说明有读者在关注bmef,并且愿意利用bmef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bmef编辑部主任、苏州医工所研究员孙敏轩告诉《中国科学报》,两篇文章围绕bme教育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其中第二篇文章提出使用系统方法将健康和医疗保健的公平贯穿于bme教育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作者深入的思考。

“bm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我们现在编委数量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我们不仅可以给投稿作者提供合适的研究圈子,还可以帮助作者联系扩大读者群。”李兴德表示,bmef将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严把文章质量关。

展望未来,唐玉国希望编辑部不仅办一份英文期刊,还要办一份中文刊物,扩大国内外作者和读者团队,真正实现交流合作。

据介绍,自2020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截至本文发稿,bmef已成功被cnki、esci数据库收录,并将于2024年获得期刊第一个影响因子。

唐玉国表示:“回望过去,bmef的发展之路可谓披荆斩棘,但我们终将到达胜利的终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yabo亚博88的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