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学院,并提出“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
10年后,2023年,我国进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也走上了推动系统性调整和战略性重构的关键节点。
在这历史性的关键期,《中国科学报》推出“率先这十年”专栏,系统回顾10年来中国科学院锐意改革、踔厉奋发的生动历程,讲述代表性科技成果背后的创新故事,邀请相关科学家分享所思所感,为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探索与视角。
空间科学与应用: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空间站已于2022年底全面建成,工程随即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全面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目前,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已正式运行,并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近地空间科学与应用体系,空间应用正有序展开、成果频现。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牵头负责单位,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指挥王强说:“空间站的建设运营为推进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建制化、体系化、综合化优势,着眼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重大空间科学问题突破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发挥了核心和攻坚作用,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跨越发展。”
中国量子信息,何以自强不息
20年前,潘建伟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提出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时,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这并不现实——要把一个个单光子那么微弱的信号,从1000公里外的太空送到地面,还要接收并探测它,难度太大了。
量子通信领域资深学者、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nicolas gisin甚至说:“我不认为在我退休之前,哦不,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它实现。”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京沪干线”骨干网构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供图
“智”强不息,当好科技决策思想库
把握好世界科技的发展大势,研判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敏锐抓住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新生长点……随着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需要这样能够深谋远虑、鉴往知来的瞭望者,以及科技决策的思想库。
作为科技国家队,打造高水平科技智库、为国家重大决策建言献策,一直被视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使命所在。
过去10年来,中国科学院逐渐形成了以学部为主导、以战略咨询院为综合集成平台、以院内外研究支撑单元及院属机构为重要支撑力量的智库架构,敏锐把握国家需求,持续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创新思想和前瞻性建议,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独特的智慧。
历经几十年,“煤代油”团队为何要坚持做下去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数宝藏。在这里除了唱醉了星辰、奏响了乐章的百灵鸟和马头琴,还有埋藏地下的“宝贝”——煤炭。宝丰能源公司在鄂尔多斯建造的烯烃项目正是看中这个“宝贝”,才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开展到目前为止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建设。
该项目核心装置采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联合开发的甲醇制烯烃专利工艺技术——dmto。该技术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
近些年,在中国科学院“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和“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dmto-iii应运而生。该技术的出现使得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量大幅增加,甲醇单耗明显下降。而大连化物所研发第一代技术时还是上世纪80年代,彼时他们为何要孜孜不倦地发展“煤代油”的前沿研究——甲醇制烯烃呢?
着力打造新时代空天信息战略科技力量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党中央对我国科技界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目标要求。
为了落实“四个率先”目标要求,中国科学院党组制订并实施了“率先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正是按照总书记“锐意改革”的讲话精神,通过整合相关领域多家院属法人单位成立的。空天院牢记总书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嘱托,坚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并将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遵循,在空天信息领域科技创新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推动空天信息体系由“通”至“畅”、空天信息力量由“融”促“强”、空天信息成果由“点”向“量”。
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向一流迈进
“‘四个率先’的殷切期许,坚定了我们攻坚克难、实现高端医疗设备‘从0到1’突破的决心。”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院长、研究员周欣记得很清楚,10年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率先”要求的那一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精密测量院前身)的全力支持下,他带领以党员为主体的科研团队开始了世界首台临床“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装备”的艰难攻关。
从一个人回国到形成“一个连的团队”,从“六块地板砖”到国际关注的实验室,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到实现核心技术指标国际领先,从无数次失败到带领团队在超极化气体制备、肺部气体快速磁共振成像和重建、常规临床磁共振成像装备兼容等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周欣团队不负众望。
于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的第十年。10年间,中国科学院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陆续产出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与产品以及示范转化工程。10年后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正经历着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拼搏奋斗。
处理器芯片领域是当前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之一,正经历着危机和变局。想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理解中国科学院“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工作要求。未来如何围绕战略部署抢占处理器芯片领域的科技制高点?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加强原始创新,提高我国耕地内在生产力
作为“国家队”“国家人”,中国科学院在保障我国土壤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10年来,中国科学院针对粮食安全开展了一系列全局性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制定全国行动方案,并在典型地区作出示范,引领全国的土壤质量提升与健康土壤培育工作。
例如,持续开展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机理和技术研究,培育特色生态农业,有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补齐我国耕地资源不足短板;进行耕地污染防治,有效促进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解决我国粮食清洁生产面临的土壤环境问题;向“土壤健康与土壤质量协同培育”的更高目标发展,集中力量破解我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面临的科技难题和生产需求新问题。
特别是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和实施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中国科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利用好黑土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于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建制化优势,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一区,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启动实施的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
坚定不移提升大科学装置核心竞争力
10年来,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与指示,我们一直牢记在心。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支持,我们研发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的重点支持。2016年,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支持下,怀柔科学城首批高水平交叉研究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建立,研发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改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与国内顶尖团队密切合作,发挥建制化优势,全面、系统、持续开展x射线光学、探测等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成果。
目前,位于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紧张建设中,这将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光源装置,也是我国第一台第四代光源设施,还将是国际上最亮的光源。而最让我高兴的是,在决定实验水平与质量的关键环节——光束线与实验站建设中,光学元件和探测器等核心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我们研发的部分设备甚至被国外光源装置采用。10年前总书记提出的问题,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坚定、自豪地回答了。
守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
10年,可以让很多事情模糊,也可以让一些话语的价值更清晰地展现。10年前的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在那天的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有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10年来,我们研究团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因此,研究和保护青藏高原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大事。青藏科考是研究青藏高原的核心抓手,也是保护青藏高原的科学实践,所以青藏科考历来都是国家大事,同时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大事。
“学霸”east是如何炼成的
这个夏天,坐落于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上的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以下简称east)又迎来了一轮“小考”,国内外多个研究机构的近百份实验提案将在这里找到答案。
作为核聚变领域的“学霸”,east近年来“大考”佳绩不断,屡创世界纪录:2016年,实现超5000万摄氏度102秒等离子体运行;2017年,实现101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2021年,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今年4月12日,又成功创造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实际上,我国核聚变研究起步要比其他国家晚20多年,但如今国际上其他聚变装置的运行时间均未达到百秒级,因此east的奋勇向前是在跟自己竞赛。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科学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探寻中国核聚变研究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逆袭”之路。
载人深潜:再战“无人区”
不久前,“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1500米深处发现两艘明代沉船,大量文物保存完好,现场十分震撼。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评价此次发现时特别指出:中国考古学家过去主要在阳光能照进的浅水海域开展工作,但从2018年起,他们开始在深海寻找沉船,这表明中国已具备进入大海更深处的能力。
2018年,是“深海勇士”号正式交付之后的年份。如今,中国早已迈开步伐,向着极地海域更深处前进。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获悉,近日由该所牵头的我国首艘具备极地深海科考能力的深远海科考船已开工建造。
过去10年,是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10年,也是中国深海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10年。跨越的起点是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的尽头,在这个我国最临近深海的地方,10年间,一支深海科技国家队成长起来。
牢记总书记嘱托,让中国天眼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当今世界,科技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硬核实力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打赢这场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寄予了厚望。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
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建成,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明确要求,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荣誉只属于过去。中国天眼团队将始终保持从零开始的态度、保持严谨务实的工作传统,继续脚踏实地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吸睛无数——7颗金色大豆组成的“北斗七星”,让人怦然心动。
这些“金豆子”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东北地理所)的耐盐碱大豆,也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中国科学院2021年7月启动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兵团作战体系”。它发挥了中国科学院的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集结了中国科学院内34家研究所和院外89家单位,组成了一支会聚各专业1400余名科学家的“集团军”,旨在用科技力量筑牢“黑土粮仓”。
十年,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
2013年7月17日,我和同学们在玉泉路礼堂听讲座。讲座结束后来到大厅,恰好碰到来中国科学院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大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呼啦一下聚拢过去。我们都想离总书记更近些,但又不好意思站得太近,于是聚在总书记周围,形成一个大圈。总书记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又同我们一一握手。我排在第二个,当时既激动又紧张,握住总书记温软厚实的双手时,能说出的话只有一句“总书记好”。我还没回过神来,就听见有位学姐跟总书记打招呼:“总书记好,我毕业了。”好像要把自己最重要的事,同面前这位家长分享一样,既兴奋又开心。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今天,我有幸成为一名肩负“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重任的科研人员,一直以总书记的教导激励自己,保留一颗纯粹而专注的心,不断突破自我,做科研路上的追梦人。未来,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历史进程中,我将心无旁骛,用自己所学,在新的科技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担起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科学院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牢记嘱托 学思践悟 再建新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主题教育第三十七指导组组长蒋卓庆及部分指导组成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主持会议,在京院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不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加快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作出更大创新贡献。
坚定地走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之路
10年里,我们先后发射并运行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卫星,并持续产出重大科学成果。我们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制定了面向2035年以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此外,为了培养更多空间科学人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相关课程,编写和出版了教材。我们研究所也在201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成为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令我们欣慰的是,自2015年“悟空”成功发射后,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一年的新年贺词都会提到我们发射的科学卫星,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自立自强、原创科技成果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一定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挥我国体制上的优势、利用建制化科研机构开展大科学研究的优势,持续做好空间科学卫星及其相关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年,中国科学院做的四道题
10年,可以改变什么?
2013年的今天,一个同样的盛夏之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科学院,为中国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答案。
他说:“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态势喜人,但能否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
那天,他对中国科学院提出殷切期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一场以“四个率先”为目标的探索由此拉开帷幕。
回首10年,在这场探索中,中国科学院做了四道题,每一道都直面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
“中国天眼”,再出发!
作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安静地坐落在我国西南一隅。自建成以来,它已助力科学家取得多项重磅成果。
近日,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宣布利用fast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让人类终于站在了期盼已久的纳赫兹引力波观测窗口前。
未来,面对新的科学任务,fast准备好了,再出发!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yabo亚博88官网)